北京大爷网
北京大爷网: 网站首页 > 北京事情 >

华润党产创业故事:怡宝、雪花、万象城、太平洋咖啡是国企

作者:huarunchuangyegushi
华润公司在香港的总部大楼

  华润党产创业故事:怡宝、雪花、万象城、太平洋咖啡是国企。华润集团创办于1938年,前身是中共在香港建立的地下交通站“联和行”,1948年更名为华润公司。华润名字的由来,华是“中华”,润是“毛润之”。
 
  www.beijingdaye.com的消息,华润集团是用党产创业,80年前地下党员开的小铺子,现在总资产近2万亿。华润创办人杨廉安:建国之前为我党赚钱的人。这群人早年开了许多店铺,办了不少企业,其中有一家存续至今,而且渗透至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、堪称巨无霸的多元化企业,即华润集团。
 
  华润是国资企业、央企,华润旗下的:怡宝纯净水、雪花啤酒、东阿阿胶、蓝剑啤酒、双鹤药业、万象城、太平洋咖啡、华润万家超市,都是国资企业,央企公司。
 
  华润公司,一开始就是党产,是为我党赚钱的。
 
  华润创始人杨廉安先生,也称杨琳,原名秦邦礼,出生于1908年,无锡人。这个名字很多人可能不熟悉,但要说起他的哥哥秦邦宪,即博古,大家就知道了。
 
  杨廉安年轻时去上海学人家做生意,在小店铺里做店员,学会了记账和开店。
 
  1931年,正式参加革命工作,秋天正式入党。他参加革命工作的契机,比较特殊,受命于危难之际。
 
  这一年,上海中央特科,因顾顺章被捕叛变,遭遇重创,大量特科人员暴露被捕,周恩来紧急转移设相关机构。5月,中央特科改组,时任江苏省委组织部长陈云,接替周恩来,成为新负责人,需启用身份未暴露的新人,刚从莫斯科回国的博古,将弟弟介绍给了陈云。
 
  从此,秦邦礼化名杨廉安,接过组织交给他的两根金条,开启了他秘密红色商人的革命生涯。陈云主要交给他两项任务:开店,建交通站。
 
1、
 
  上海租房需要“殷实店铺具报”,开些小店铺,可为革命组织和个人“打保单”,有时还能作为地下党员开会碰面的场所,以及后勤补给。
 
  比如,杨廉安开的家具木器店,就经常作为会议室,如果发现可疑迹象,或遇到敌人搜查,大家就把文件往家具夹层一塞。杨作为店主,可在安全时再取出来。他开的米店和文具店,则经常提供后勤和生活保障。
 
  当时开这类小铺子,一般不怎么盈利,有时还要贴钱。杨廉安比较厉害,他先开了一家米店,将无锡的大米贩卖至上海,很快就盈利了。接着,他用赚来的钱,又开了家家具木器店,之后一年之内开设了塘坊、南北货店和文具烟纸店等店,店生店,利滚利,个个红火,生意革命两不误。
 
  杨廉安的另一项工作,建立交通站,也很重要。所谓建交通站,即为打通从上海到江西苏区的路线,沿途建补给站和接应点,以便传递情报、运送物资和营救同志等,其形式,主要也是各种小店。
 
  因为有人叛变,原来的交通站废了,需建新的站点。新的路线确定为香港—汕头—潮州—大埔—青溪—永定,为此,陈云特意派杨廉安去汕头开了一家药店,叫中法药房汕头分房。
 
  在红军离开苏区前,大约四年时间里,杨一直在上海汕头两头跑。
 
2、
 
  中法药房汕头分房为苏区采购和转运物资、护送干部和转送文件等。这类工作非常辛苦,同时也非常危险,脑袋别在裤腰带上,身份一旦暴露,随时可能被捕被杀。
 
  1933年初,上海临时中央,将部分机构和人员迁往江西,包括博古、张闻天、刘少奇和陈云,都要分批前往苏区。
 
  为了护送好这些干部,杨廉安多次往返沪、汕和苏区,有时打扮成商人,有时乔装成当地老百姓。护送陈云、博古时,至永定县,遭遇国民党千余人围剿,当地一名叫卓雄的交通员,带领另两位同伴,将敌人引走,博古和陈云才化险为夷,可谓惊险万分。
 
  1933年3月,陈赓被捕,被押送至南京。老蒋亲自审问,称其“救命恩人”,威逼利诱,劝陈自首、归顺,但陈宁死不从。后经宋庆龄营救,老蒋无奈释放陈赓。陈带着一身伤,自南京逃出,抵达上海时,就住于杨廉安家里。他身上的伤完全痊愈后,杨又将其护送至汕头中法大药房,接着送往苏区瑞金。
 
  杨廉安“小店主”生涯,一直持续至1935年秋季,期间营救和护送的党员干部多达200余人。自始至终,他的真实身份从未曝光,关键,他完全解锁了生意密码,为他后来创办华润提供了便利。
 
  他后来离开他经营的店铺,陪着陈云去了莫斯科,进入列宁学院学习。1937年春夏之交,他再次回到上海经营店铺,但8月31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,他被迫卖掉店铺,转至延安。
 
  有了做生意的诀窍,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的1938年,在延安教了一段时间马列课的杨廉安,再次被我党充分利用起来,派去了香港“八办”工作。
 
3、
 
  香港八办,即八路军办事处,为我党在抗日战争时期,依据国共达成的合作协议,在各大主要城市建立的办事机构,曾前后在15个地区设立过17个“八办”,主要工作包括宣传抗日、开展统一战线工作、调运物资、掩护和联系中共地方组织,营救和护送进步人士等。
 
  香港八办,具体地址在香港闹市区皇后大道中18号2楼。它比较特殊,因为当时香港在英国人手里,周恩来特意跟英国驻华大使克拉克·卡尔协商争取而来,毛泽东亲自任命有海外资源的廖承志筹建、负责。
 
  由于英国人忌惮国民党说他们偏袒共产党,因此香港“八办”对外以经营茶叶的名义挂牌,叫“粤华茶叶公司”,跟何香凝(廖承志母亲,原国民党左派元老廖仲恺妻子)和宋庆龄成立的“保卫中国同盟”,为两块牌子,同一套人马。
 
  香港八办,主要工作跟其他“八办”也不太一样,它充分利用了香港特殊性,以及何香凝和宋庆龄的特殊身份,向海外华侨、港澳同胞、外国友人,以及国民党高层募集支援八路军、新四军的资金和物资。
 
  比如,宋子文曾出10万块钱,资助廖承志筹办香港“八办”,宋氏三姐妹也曾一起亮相香港,声援抗日,孙中山的儿子孙科、冯玉祥、印度革命领袖尼赫鲁,以及美国黑人歌手保罗罗伯逊,都曾通过香港“八办”支援抗日。
 
  加拿大医生白求恩、印度医生柯棣华,以及他们的医疗团队,也经由香港“八办”送至内地支援抗日。再有,它也是东江游击队的组织者。香港沦陷之际,香港“八办”成功将800名文化名人营救和护送至内地,成为一时佳话。
 
  当时不少华侨、港澳同胞和外国友人非常热心,香港“八办”募集的钱财和物资挺多,包括药品、毛毯、手术器材、文化用品,甚至还有大型救护车和大型X光机等,其中第一年就筹集了25万港币。
 
4、
 
  毛泽东说八路军每个团应至少装备一部电台,宋庆龄立马就在香港购置了大量军用电台;1939年,“保盟”还出资,委托西北制作了10万件棉衣,送往西安“八办”;1938-1941年间,通过香港送往延安的卡车达30余辆、资金500万美元、药品120吨。
 
  为募集资金和物资,廖承志和宋庆龄等人,必须利用他们个人的影响力,有时还需组织义演和公开拍卖活动,所以身份肯公开的,因此也免不了产生风险。
 
  1939年,香港“八办”被港英警察查封,5个人被捕,原因是当时日本人跑来香港,与英国人谈判,英国人表现出退让之意,宋庆龄发表公开演讲,抨击英国人投降法西斯,惹来港英政府震怒。
 
  所以为安全着想,与公开募捐相反,保管和运送募捐来的物资和资金,需要绝对保密,以避开各类特务、沿途军阀、地痞流氓和国民党右翼势力的干扰。
 
  为此,香港“八办”、“保盟”,成立一个获得了合法身份的秘密贸易机构,专门负责保管和运送物资,这就是“联和行”,由杨廉安负责,名字,即取自他的名字“廉安”的无锡发音。
 
5、
 
  联和行就是华润前身,当然它成为真正的华润之前,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
 
  最初联和行的规模很小,启动资本不过两三万港币,工作人员也就杨廉安和另外两个工作人员。
 
  联和行成立后,除了转运“八办”募集的物资外,还有两个事要做:一为八路军和新四军采购西药、无线电器材和交通器材,二是每次回内地时,顺便将重庆、西安、武汉等地“八办”募集来的外币带来香港换成国币,汇回国内。
 
  从这三项任务可以看出来,华润前身联和行,最初并无盈利或赚取利润的功能,至少非主要目的。但靠着贸易机构的牌子和商人身份,杨廉安也积攒了不少生意场上的朋友。
 
  有意思的是,杨廉安第二任妻子,后来联和行的会计黄美娴,也是他在一家叫灿华的公司里采购无线电器材时所认识(也有说是何香凝介绍)。
 
  黄美娴年轻漂亮,出生于加拿大,美籍华人,第一语言为英语,会普通话和粤语,毕业于美国伊利诺大学,多才多艺。她家境殷实,祖父是墨西哥华裔,经营果庄,还建过华侨学校,父亲在上海做过律师和建筑商。他们家在上海、香港都有房产,她叔父是国民党广西省政府民政厅厅长,所以在广西桂林也有房产。
 
6、
 
  黄美娴对杨廉安的事业帮助很大,对华润也有很深的影响,曾拿出香港房产做抵押,支持丈夫的事业。
 
  1938年广州沦陷以前,联和行自香港往内地转运物资还算方便。可广州沦陷后,路就不好走了,一开始改经广西桂林-贵阳-重庆这条路,后来广西不安全了,又改经越南河内-镇海关-南宁-贵阳路线,再后来,越南也不能走了,再改缅甸运输线,经缅甸入云南-贵州-重庆,即著名的滇缅运输线。
 
  可以想象,这工作有多折磨人。每走一趟都得掉层皮,何况常年来回。我们以其中一次转运的物资、人员和路线情况为例,大家感受下其中的难度:
 
  10辆运输车,外加大量医疗器材、药品、无线电零件、电子管、电线、灯泡、广播器材和发电机等,另有衣物、被服20大箱,同时还带着20个准备回内地抗日的港澳同胞和爱国华侨。
 
  走越南线,一路经海运、陆运、河运,跋山涉水、翻山越岭,途中,货物反复装卸打包,为避免国民党哨卡找麻烦,类似电讯器材这类战略物资,还要塞进装衣物、被子、军毯和鞋袜等救济物资的木箱里。
 
  做得如此辛苦,儒雅的杨廉安,很难保持老板的派头,更像个搬运工。
 
  当时杨廉安和家人的家庭生活也过得一般,时任上海“八办”秘书长的刘少文,曾去香港看过杨廉安与联和行的账目,他说:杨廉安的账目很清楚,家人开销非常节俭。租的房子很小,三代人挤一个小单元,沙发两用,每晚拉开沙发就是床。
 
7、
 
  联和行的工作,杨廉安一直干到1941年12月日军入侵并占领香港为止。它成为赚钱的公司,并演变成庞大的集团企业,还要等抗战胜利后的1947年。
 
  1946年8月,杨廉安(此时已改名为杨琳)抵达上海会见周恩来,预备接受组织安排新的工作。他非常期待,也有点忐忑。
 
  1941年香港沦陷后,他被迫暂停香港联和行,辗转广州、香港、桂林、梧州等地。近5年来,他继续以联和行名义做了些生意,虽然在桂林时遭遇日军查封,损失惨重,但他去面见周恩来时,手里竟然还积攒着近1000万元的货物——当时法币还未贬值。他经商的奇才,由此可见一斑。
 
  香港沦陷时,他除了帮助“八办”转移文化民主人士外,还要负责取出并转移联和行的资产。
 
  可他自己的家人也属难民,反而顾不上了,全靠他爱人王静雅挑着两支箩筐,一头装孩子,一头装生活必需品,再搀着裹小脚的婆婆,一路颠簸逃至广东湛江。后来杨在各地奔忙做生意,直到抗战胜利,杨才重新看见他们。
 
  更令他痛苦的,是他的哥哥博古,4个月前,与叶挺、王若飞等人乘坐飞机从重庆至延安,途径山西黑茶山时,飞机失事,不幸遇难。他的老母亲并不知晓这个消息,因为自1933年博古从上海转移至瑞金后,两母子就没再相见过了。
 
  1946年这次布置新任务,对周恩来来说同样相当沉重。因为国共两党和谈眼看就要崩裂,全面内战一触即发,到时免不了一场腥风血雨、生灵涂炭。
 
  作为党的领导,他未雨绸缪,需为即将爆发的全面内战做好万全的准备,其中包括转移、安置当时还在南京、上海等地工作、谈判的中共组织和人员,找寻新的可合法联络的大城市。
 
  更重要的,他还必须找到新的”生财之道”,为转移安置人员、为未来的战争提供不竭的“燃料”,否则,很难抵挡得住背后占据着财源优势、且有美国撑腰的国民党。
 
  杨廉安这次来上海,接到的新任务,跟过去相比,丝毫没有更轻松。
 
8、
 
  周恩来要求杨廉安回香港继续办联和行,打通国内外贸易和物资运输线,培养对外贸易干部,顺便赚点大钱。同时安排好自上海和南京办事处转移至香港的人员,给他们找事做,能教书的教书,能办报的办报,隐蔽下来。
 
  杨廉安很快又回到了香港,并将联和行改为“联和行进出口公司”。不过此时公司依然只有他、黄美娴和一个会计三个人,势单力孤。
 
  真正改变这一局面、让这家小贸易公司变成大企业的,是杨廉安的幕后大老板、直属领导钱之光。
 
  钱之光,出生于1900年,年纪比杨廉安要大,参加革命和入党的时间更早。当年杨廉安去香港“八办”工作,即受命于他。
 
  他也是我党最早主持贸易、经济、物资和财源的干部,长征时负责征粮和后勤保障。他最著名的身份,莫过于”纺织工业的奠基人”,以及建国后首任轻工业部部长。
 
  钱之光还有一个身份,更加传奇,即早年中央苏区对外贸易总局局长。在位期间,他制定外贸规则、培养外贸干部和筹建外贸机构,成功击碎了国民党经济封锁阴谋。
 
  对这事,大家可能比较陌生,但当年老蒋封锁苏区食盐流通,导致食盐奇缺,相信很多人知晓。
 
9、
 
  当时苏区缺盐,很多人无力走路、身体浮肿、发育不良、“少白头”,盐比黄金还珍贵,弄得人们只能利用厕所、厨房、坟墓下沉积的土熬制硝盐(很难去除有毒成分)。
 
  以钱之光为首的苏区对外贸易总局,带领苏区人民斗智斗勇,使尽了各种办法突破国民党封锁、往苏区带盐,电影《闪闪的红星》潘冬子,将盐水浸透在棉衣里,然后带给游击队,为当年真实场景再现。
 
  苏区外贸总局,后被视为“共和国外经贸事业的源头”,其实也是我党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、放开手脚搞进出口贸易(主要指苏区与白区间贸易),因为受左倾思想影响,与白区做生意很容易被扣帽子,而白区商人受制于国民党封锁,同样有顾虑。
 
  怎么打破封锁,利用经济规律、制定合理公平的制度,发动民众、私商自主开展贸易,是一项需要高度思想觉悟的技术活,跟后来的改革开放有一脉相承之妙。
 
  这有意思的是,后来钱之光担任第一任董事长的华润,同样也是以突破经济封锁著称的公司,而且在特殊年代,也担负着对外贸易部的角色。
 
  1946年11月,国共谈判确定崩了后,我党陆续撤离南京上海。撤离有三个方向,一部分人回延安,一部分去烟台这类解放区,还有一部分前往香港和南洋。
 
  其中撤至香港的人最多,因此还成立了几个组织负责协调管理。此时的香港,取代上海和南京,成为中共最重要的可公开活动的大城市,同时还承担着“发展海外经济关系”的重担。
 
10、
 
  中央指定有在苏区外贸经验的钱之光,赴港“发展海外经济关系”。自1947年2月开始,至他1948年8月正式成行,前前后后中央一共给他发了六次电报,催促他尽快赴港。
 
  钱之光并没有立刻赴港,因为他赴港之前,花了大量精力部署。他的部署如今看来也非常绝:以杨廉安掌控的香港联和行为基础,发展香港与内地之间的进出口贸易,将我军控制的东北、华北地区的农产品,包括大豆、猪鬃、皮毛卖到香港,再从香港采购解放区需要的医药、钞票纸、医疗器材、军工用钢材,互通有无,从而可持续的经贸往来。
 
  但要搞好这件事,并没有那么简单。
 
  开办贸易公司需要大量资金,当时钱之光向中央要了两万两黄金充盈香港联和行。联和行因此鸟枪换炮,一下子成长为大公司。
 
  另外,既然发展内地与香港的进出口贸易,总要有个内地的协作公司,所以钱老又先去了烟台(烟台后来被国民党占领,所以改为苏联控制的大连)成立了一家对口协作贸易公司,叫中华贸易总公司,并找到当时负责东北局的陈云解决了农产品货源问题。
 
  最难的当属海运,因为海路基本被国民党完全掌控和封锁了,硬来没戏。钱之光的对策为:先租用两艘3800吨的苏联轮船,阿尔丹号和波尔塔瓦号,然后通过火车将货物运至朝鲜,再从朝鲜罗津港运抵香港,以避开国民党盘查。
 
  所以一直等至1947年11月,香港和东北间的第一趟贸易才正式做起来:
 
  押着1000吨大豆,以及各类中药材和黄狼皮的阿尔丹号,顺利抵达香港,船上的货物除了黄狼皮(当时做生意没经验,香港太湿热,这玩意没人要)外,均被香港市民一扫而光。杨廉安忙得不亦乐乎、大喜过望,到了12 月初,满载各类解放区急缺的医药、军工物资的阿尔丹号又顺利北上了。
 
11、
 
  香港贸易线打通后,联和行繁忙起来,仅一趟贸易后,公司就从3人发展到了20多人的规模。为了适应公司发展,杨廉安在香港皇后大道与德辅道之间的毕打行租下一间100多平米的办公室。
 
  1947年圣诞节那天,整个公司张灯结彩、喜气洋洋,杨廉安尤其高兴,历经10年打拼,公司终于有了新起色,背靠香港,外加钱之光等领导的重视和支持,公司前途不可限量。
 
  这一天,杨廉安突然向公司全体员工提出:应该给公司取个新名字了,因为现在的公司已经不再是他一个人的,再用他的名字谐音已不合适。
 
  最后也是他提议,将“联和进出口公司”更名为“华润公司”。
 
  华润名字的来历,杨廉安解释:“华”代表中华民族,“润”取毛润之名字的中间一个字,寓意润泽中华。当时公司所有员工鼓掌一致赞成。而英文名字则确定为“china resources” ,由杨廉安第二任妻子黄美娴所取。
 
  自此,华润公司正式诞生了。
 
  1948年后,原来在上海的广大华行,搬到了香港,后与华润合并。与此同时,其中在港的党产店铺贸易行,也都尽数合并到了华润。
 
  华润,因此一跃而成当时最大的党产企业,并有了第一任坚强的领导班子:董事长:钱之光;总经理:杨琳(杨廉安);副总经理:袁超俊、李应吉;总会计:刘恕。
北京事情系列图集
北京旅游网
北京大学系列图集